专业知识
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>专业知识
分类 24 新闻动态 13 专业知识 8 家长课堂 3

如何训练孩子独立上厕?

时间:2018-12-26   访问量:1651

 孤独症儿童能否独立完成在厕所里大小便的过程,不仅关系到减轻父母及陪伴人员的护理负担,更是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环节。正常的儿童在三岁时大多数都能独立排尿,四岁左右能独立排便,到六岁时已明确地知道应该或必须在厕所里排便。孤独症儿童在感知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有障碍 ( 有的患儿有相当严重的障碍 ) ,所以常常在排泄、上厕所方面出现问题,甚至表现出令人头疼的怪异做法。

上厕所大小便,对于正常人来说,是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,但细分析起来,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在训练孤独症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时,如厕是一个重要而独立的内容。训练的目标不只是排尿或排便,而应是从有便意直到便后处理的一连串行为的完成和联结。因此说,如厕是一个行为链,是由一环扣一环的行为构成的。

(1) 感知及传达:有便意 ( 感觉到自己要大便或小便 ) ;用蹲下,手摸裤子,活动突然停止,发呆,打寒战,咬牙等非语言性无意识动作将无意表现出来;将无意传达给他人 ( 父母、阿姨等人 ) 。

(2) 选择场所:在熟悉的环境 ( 如家里 ) 自己上厕所;在不熟悉的环境 ( 如外面、别人家 ) 中有寻找厕所的动作;等待进入厕所后再排便。

(3) 便前及便后处理:便前脱裤子;便后使用手纸;穿好裤子;冲厕、洗手;出来。

只有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各个环节中都能顺利进行时,才可以说已经养成了良好、规范的如厕习惯。

如果遇到一个在如厕方面有困扰的孤独症儿童,首先应该对照以上阶段的各环节,找出孩子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。在找出问题的同时,也就找到了训练的着手点。

(1) 感知及传达阶段:便前没有感觉,已经排泄出来了也没有任何特别表现;有便感但表现的动作不明显,或表现的动作过分异常而不使人联想到他是要排泄。没有将便感传达给他人的意识或能力,如不会说“尿尿”。

(2) 选择场所阶段:即使是在熟悉的环境里也没有“上厕所去大小便”的意识;在不熟悉的环境里随地排泄;知道应在厕所里大小便,但有意不去,或在着急的情况下“便不择地”;有偏执行为,如只在某个固定的地方 ( 不是厕所 ) 大小便,在厕所却不上便池,或在厕所以外的任何场所排泄。

(3) 便前及便后处理阶段:不知道或不能够脱下裤子 ( 包括解开裤扣 ) ;不知道或不能够使用手纸,使用手纸也不能够擦干净;没有提起裤子就走出厕所;没有冲刷厕所的意识或不会冲刷厕所。

在了解到孩子在如厕问题上发生困扰的环节之后,就应该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。训练时把握技巧和原则是十分重要的。即细心观察、及时提醒、辅助到位、持之以恒。以感知及传达阶段的训练为例:

(1) 细心观察:观察孩子在排泄之前通常会有哪一种或哪几种表现,必要时记录下来,并让孩子身边的人都了解他的便意表现形式。观察孩子时要尽量显得漫不经心 ( 实际上是非常关注 ) ,不要给孩子一个“受到监视”的感觉。孤独症儿童其实是十分敏感的,如果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排便活动会引起父母的特别反应,往往加大排泄前的紧张感,更易引出异常反应,给训练矫治增加难度。

(2) 及时提醒:发现孩子的便意表现行为,就要及时提醒他:“上厕所去。”说话时要平静,不要流露出紧张的情绪,最好是面带微笑。

(3) 辅助到位:发现孩子不知道厕所在哪里,或者是虽然知道却没有表现出要去的样子,则要在提醒上厕所的同时用手指出厕所的位置;如果看到孩子还是没有反应,就应该带他走进厕所,同时夸奖他:“真棒 ! ”目的是让孩子逐渐感受到这样做是“正确”的。在辅助几次 ( 或一段时间 ) 后,要观察孩子是否已经有独立反应的能力,一旦有了就要降低辅助的程度。

(4) 持之以恒:即使在训练几次 ( 或一段时间 ) 后孩子仍没有明显的进展,也不可以放弃,应当坚信:只要坚持就会成功。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孩子身边的人不能采取一致的态度,所以让全家人共同参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,或者是在训练初期确定一个人专门负责。


上一篇:提升自闭症儿童等待意识

下一篇:儿童孤独症训练问答

在线咨询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

在线咨询

免费通话

24小时免费咨询

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,座机请加区号

免费通话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联系
返回顶部